
在临沂客户端讯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偏好正重塑商业与文化格局。国潮“新中式”引领风尚,科技“新体验”强势登场,文化“新同好”加速聚合。从年轻人的账单中能看到,每一笔支出都带有鲜明的新时代特征与文化标识。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在激发年轻人对新式消费的高涨热情?记者将深入探寻,解码藏在年轻人账单里的新式消费奥秘。

“新中式”流行,丰富消费内涵
要论这届年轻人最愿为哪种“文化”买单,国风国潮大概率是首选。从奶茶杯身印着《千里江山图》的联名款,到汉服体验馆内“唐风宋韵”的沉浸式妆造,国潮消费已渗透衣食住行全场景。国潮的破圈,源于其“可盐可甜”的包容性——既承载着“血脉觉醒”的文化自信,又以潮流化表达契合“Z世代”的审美需求。
闲暇时,年轻人已习惯“旅游+演唱会”或者“旅游+演出”的消费模式,为了一场演唱会或者一场演出而奔赴一座城,“去另一个城市边走边看,顺便看一场演出”,已成为很多年轻消费者的新选择。而富有本土文化内涵的国潮演艺,更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在临沂中心城区,悠悠涑河经历了一场华美的蜕变。随着夜幕降临,3000多道光束齐刷刷亮起,瞬间将涑河装点成梦幻之河,一场震撼人心的《夜画琅琊》行进式游船演艺拉开帷幕,就此打造成一处熠熠生辉的城区文旅融合新地标。
作为国内首部以东夷和魏晋文化为主题的行进式夜游实景演出,20余位舞者以河为卷,用或曼妙或雄伟的舞姿,配以灯光、水幕、特效、音响等,再现女娲、刘洪、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物形象与故事。3000多道光束,不仅让涑河汇流沂河前的2公里河道宛若银河,也让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的临沂城焕发出梦幻迷人的新姿。
游客王先生说,这是他第3次来了,每次都有新发现,这种文化共鸣感太强了。有外地朋友来,都会首选推荐这个旅游项目,让他们感受一下临沂的文化。作为一个在外打拼的临沂人,他为家乡的旅游点赞。
新中式消费的流行,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有着穿越时空的吸引力,让年轻人在寻求文化认同与时尚潮流的交汇中,寻得既有普遍共情又不失个性的“精神食粮”。
科技赋能,沉浸式消费出新出彩
附上“黑科技”的沉浸式消费产品,正逐渐成为这届年轻人的新宠,而近年来不少老牌景区、博物馆焕发新生,更是得益于“沉浸式”地玩转了“科技狠活”。
近期,“全景时空——数字文博体验展”亮相临沂博物馆,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体验。据介绍,此次展览以“文化+科技”的理念,利用国内顶级VR、XR、AR技术,让文物和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快看!应龙在头顶盘旋!”11岁的小学生李雨桐戴着VR头盔惊呼。步入体验展,映入眼帘的是大空间VR体验展,游客佩戴好VR头显,手势交互,一秒进入山海经的奇幻画卷,鲲鹏翱翔,奇珍异兽重现,科技之笔绘尽万灵之姿,多重感官共鸣,体验前所未有的探索奇趣。“孩子以前总说‘山海经是瞎编的’,现在天天问‘应龙到底会不会飞’,还让我在展会上购买了很多山海经文创产品。”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有了主动接触传统文化的兴趣。
当文化与艺术以新颖独特、互动性强的沉浸式方式呈现出来,正中了年轻人渴望感官刺激和文化体验的“靶心”,自然激起消费的“热心”。当夜幕降临,兰山区的“顶楼·沉浸式剧本杀”主题馆灯火通明,在这里,年轻人通过VR设备进行穿越,在数字孪生场景中完成“护送机密文件”的任务……“打游戏虽然开心,但内心其实挺孤独的。但是现在剧本杀带给我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收获快乐,收获朋友。”王先生对记者说。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带来的新奇体验,让产品和服务更加生动、有趣,互动性更强,“文化+科技”打造的沉浸式消费场景,正在充分调动年轻人的参与热情,借助“独特场景+主题IP+优秀产品”的组合方式,和主打性价比的线上竞争来抗衡,让单一产品有了变换为现象级消费IP的机会,助推消费热潮的持续。

情绪价值,引领消费新潮流
临沂泰盛广场一家潮玩商店内,前来选购动漫周边产品的人熙熙攘攘;百味胡同夜市里,一米多长的薯片、大片辣条和超大桶方便面受到大家追捧……
“买谷买谷,买的不只是商品,还有快乐。”双休日,大学生小陈和朋友相约泰盛广场谷子店,和自己喜欢的人物立牌打卡合影,还挑选了几枚动漫周边“吧唧”(徽章)。“动漫+周末=双倍治愈!”小陈迫不及待地发朋友圈“炫耀”。另一边,朋友也找到了寻觅已久的游戏人物卡牌。
“情绪消费”是消费者受到情感驱动,因追求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慰藉而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行为。许多消费者偏爱轻体量小物,在网购平台上,各种丑萌的文创产品、“开盒快乐”的盲盒、纾解情绪的“捏捏”、带有“锦鲤附体”“狂吃不胖”等字样的香薰、印有“淡定、别慌、问题不大”等解压文图的手机壳等“情绪小物”受到市场欢迎。“情绪消费”正逐步重塑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也带来更多新场景、新业态。
淘宝平台梳理出体现消费潮流的“2024年度十大商品”,其中超过半数与情绪价值需求相关。在许多景区,旅游消费从过往的“烤肠、臭豆腐”转变成旅拍、新文创、互动演出等多元化消费。
琅琊古城内,大批游客排队体验沉浸式文旅项目或者文创小铺、非遗创作。“我是专程来琅琊古城做汉服妆造的,这里的历史文化丰富,到处都是穿着汉服游古城的年轻人,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王婷说,比起单纯看景点,她更喜欢汉服旅拍、剧情演绎、交流互动等沉浸式体验。
王婷认为,互联网平台、社交网络的大规模普及,为情绪消费创造了条件。在网络上,天南海北的消费者分享着消费感受,更容易找到拥有相同喜好的“同好们”,在社群互动下彼此“种草”,进一步激发了情绪消费的潜力。
情绪消费的崛起并非偶然,其本质是物质需求满足后,精神需求升级的结果。当物质条件日益丰富时,人们从关注基本生活需求逐步转向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需求。复旦发展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提出了“情价比消费”的概念,即青年消费行为不仅考虑商品本身的性价比,还重视其所能带来的情绪价值。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晨
编辑:江岩
相关文章:
万事利:老字号牵手AI 破译丝巾颜值密码04-19
机构调研保持高热度 “科技叙事”是主线04-19
市残联召开残疾人专门协会工作座谈会04-18
联想TechWorld“TA们”悬念大揭秘,竟是科幻人形机器人04-18
自贡大安:弘扬中华文明 担当文化使命04-17
金价继续升升升!催生年轻人“打金”新时尚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