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不会说谎,但使用镜头的人需要智慧,更需要制度来实现管长管久的规范约束。

图片来源:新甘南客户端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丁铁
后厨油污斑驳的牛肉面馆被镜头直击,执法人员现场取证的画面实时传送至数万网友屏幕。4月9日,《工人日报》报道了甘肃以“直播式”执法打造监管“利刃”,回应消费者投诉,曝光食品安全隐患的做法,引发广泛关注。用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方式推进工作,“直播式”执法无疑可以成为撬动市场监管进阶的新支点。
镜头扫过的不仅是后厨角落,更是公众对执法公信力的期待。传统执法模式,消费者与监管者存在信息差,证据留存难、过程不透明常让投诉者陷入“自证清白”的困境。而“直播式”执法,则能让监管可视化、透明化,并将取证过程转化为可回放的数字档案,既让违法事实在高清画面中纤毫毕现,也让执法者的每个动作都接受公众审视。显然,这样的“直播式”执法可以有效压缩暗箱操作空间,提升监管执法震慑力和影响力,让法治精神通过屏幕直抵人心。
事实上,“直播式”执法并非只此一例。近年来,北京查处直播带假货时启用“直播式打假”,深圳推行“探店式”执法等屡见报端,获得全网点赞。但镜头带来的不仅是现场画面的直观呈现,同时也有聚光灯下人们不可避免的压力。“员工和老板同在直播镜头前,敢说实话吗?”“这是在执法,还是在表演?”……类似质疑与隐忧此起彼伏。人们对执法行动会不会异化为追求流量的作秀,取证环节会不会沦为精心设计的摆拍的担心,也应当得到重视。
据媒体报道,甘肃市场监管部门以网红店为重点排查隐患的“直播式”执法、“你点我检”模式,已取得实效,也受到市民认可。但再好用的形式,也要防止其锐度逐渐钝化。不管是已经采用,还是准备采用“直播式”执法,各地既要看到这一形式的好用,却也不能被形式迷住眼、捆住手。在确保依法依规执法的基础上,首先就要避免“选择性公开”的陷阱。这需要建立严谨而规范的直播流程,真正让每次执法都经得起公众拿着法律法规“放大镜”来“找茬”。
我们常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但持续光照需要制度托举。镜头不会说谎,但使用镜头的人需要智慧,更需要制度来实现管长管久的规范约束。因此,在为开始“吃螃蟹”的地方点赞、叫好的同时,更应总结现有经验做法,多下建立常态化机制、完善公众参与反馈渠道、加强执法人员媒介素养培训、构建多部门协同监管平台的功夫。唯其如此,方能推动镜头向制度延伸,而非演变为做秀道具,真正实现直播连起群众、监管、市场三方的良性闭环。
比镜头锐度更重要的,是守护公平正义的初心;比流量热度更持久的,是制度创新的恒心。“直播式”执法,好用更要用好。期待每一次“直播式”执法,都成为市场规范、法治进步的生动注脚。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相关文章:
苏州3家单位入选全国环保设施开放名单04-14
火热报名中!人间四月天,赴一场春日“阅”会,本周六等你来!04-14
果然视频|兵马俑里各省人是真的吗?讲解员:无法判定04-14
城市因爱升温 善意点亮文明04-14
从彩云之南,到诗意宣城!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