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报告呼吁:构建“政府-医院-社会”三位一体医疗救助服务网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5:33:00    

4月1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主办的“医疗救助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实践、展望”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医疗救助服务体系的建设进展与展望》研究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徐晓新指出,在医疗费用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医疗救助对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医疗可及性至关重要。他强调了政府与社会力量(包括慈善组织、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等)在缓解因病致贫问题上的共同作用,并呼吁构建一个多主体参与的协同体系,整合资源、打通信息,在医院场景下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网络。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总干事关冬生回顾了医务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相辅相成的历史,认为经济帮扶是医务社工的核心职能之一。据他观察,当前医务社工在慈善力量的支持下正“逆势”发展,医务社工行业的发展将对医疗救助服务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政策分析师唐正对《法治蓝皮书:中国卫生法治发展报告(2024)》专章《中国医疗救助服务建设进展与展望》报告进行了详细解读,系统分析了我国医疗救助服务体系的成就、挑战与未来方向。报告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医疗救助服务应积极推进医疗救助及服务的法治化进程,明确政府部门、医院、社会力量的救助责任和协同机制;积极倡导医疗救助服务创新实践,建立由政府主导、医院和社会力量参与的联合救助服务机制和医院场景下医疗救助服务体系;加强医疗救助服务“一盘棋”设计,推动效能最大化。

在专家分享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药卫生技术评估与创新发展部部长顾雪非从历史视角切入,回顾了我国医疗救助服务体系的演进。他认为,医疗保障的目标在于机会均等而非待遇均等,医疗救助的作用并不会因保障水平提高而削弱,反而需要深化发展,许多慈善项目的有益探索最终可能融入政策保障。顾雪非还谈道,医疗救助正经历从单纯费用补偿向服务供给的转变,而公益慈善力量在主动发现需求、提供非经济支持上拥有独特优势。

会议展示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医疗救助服务实践典型案例。来自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水滴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北京麦当劳叔叔之家及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的代表,就“各方共建共创医院内医疗救助服务体系”展开热议。嘉宾们分享了医院和社会力量在开展多方协作时面临的主要障碍,认为成功的协作离不开医院管理层的有力支持、清晰的合作规范、专业社工的枢纽作用、技术平台的有效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公益研究院创始院长王振耀为研讨会作总结。他评价了海南“海惠帮”及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展示的实践模式,认为这些是根植于中国国情、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创新探索,为中国医疗救助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王振耀强调,这些在现有政策框架下的创新成果弥足珍贵,亟需获得更广泛的认可、进行系统性总结并大力推广。他鼓励与会各方珍视自身工作的创新价值,积极对外展示,并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与伙伴关系建设。

来源: 公益时报

相关文章:

唐河县精神卫生康复医院:精康融合在行动(踏春)04-21

海奥朋医疗科技完成近亿元C轮融资 加速AI手术机器人研发04-21

报告呼吁:构建“政府-医院-社会”三位一体医疗救助服务网络04-21

傅鹏博、赵枫、饶刚,最新持仓出炉04-21

和音丨书写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新篇章04-20

玉渊谭天: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04-20

中国节气里的京味非遗:谷雨04-20

关税危机孕商机,“即买即退”如何撬动反向代购?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