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于2024年5月1日起全面转入实地调查阶段,临沧普查队聚焦史前和平文化遗址专项调查,对澜沧江、怒江流域展开地毯式排查,邀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相关专家指导专项普查,特别注重多学科信息采集,随着文物普查工作在临沧大地深入推进,新发现和认定了7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一步步勾勒出了和平文化的“基因图谱”。

“这批新发现与此前发现的沧源农克硝洞遗址等共同构成一定规模的‘和平文化’遗址群,进一步强化了该地区作为中国西南至东南亚史前文化‘中转站’的核心地位。”跟踪研究了和平文化20年的吉学平研究员指出。

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吉学平研究员是临沧考古学界的老朋友,2004年起,他多次邀请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进入农克硝洞遗址考察,进行联合研究。2015年,研究团队发表学术论文,发布沧源农克硝洞为距今4.35万—2.4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和平文化”遗存。农克硝洞的发现,证明了中国不但有和平文化,而且还有亚洲最早的遗址,这对研究旧石器时代以来,中国和东南亚人群迁徙及文化交流具有划时代的学术意义。

而临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成果,再次有力证实澜沧江流域临沧境内是中国西南至东南亚史前文化“中转站”的核心地位。
“临沧地处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两大国际河流上游,是史前人类迁徙的‘十字路口’。”吉学平研究员介绍。和平文化遗址群沿澜沧江、怒江河岸及支流分布,与下游东南亚遗址形成连贯,印证了古代人类沿河谷迁徙的规律。

“和平文化源头是在我们中国西南地区的以澜沧江流域为主的区域,在中国大陆现在的证据是1万年以前在这个区域普遍存在,1万年以后就不存在了,转到3000年前和平文化在东南亚传播,实证临沧是中国-东南亚史前文化‘中转站’的地位”。
临沧的和平文化遗址群是破解东亚-东南亚史前一体化进程的关键“钥匙”。临沧出土的苏门答腊器、短斧、研磨器等石器组合,与东南亚湄公河流域乃至东南亚大陆国家的旧石器文化高度类似,证实石器技术传播存在“中国西南-东南亚走廊”,揭示人类最早适应雨林环境的生存策略,这一模式随后被东南亚早期古人类族群继承发展。
来源:今日临沧
编辑:张丽青
审核:钟玲
终审:彭德光
相关文章: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会长:中国5G技术发展成效亮眼04-26
倒计时2天!大阪世博会四川活动周即将启幕04-26
临沧新发现认定7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实证中国-东南亚史前文化“中转站”地位04-26
“造船出海”向着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04-26
微视频丨弘扬航天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04-26
岳麓书院何以传承千年仍弦歌不绝?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