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理扎染的跨国对话:看见非遗技艺的另一种可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21:02:00    

把宣纸作为灵感,用扎染技法在空中染出水蓝,我们仿佛看见非遗技艺化作一尾大鱼,翩然游入当代艺术的海洋。

今年4月,美国青年艺术家Emily Song(艾米丽·宋)的作品展《鱼在想》在昆明罗旭美术馆进行展出。展览现场,她站在由80米宣纸制成的艺术装置下,光线流转水彩间,纸上鱼群皆若空游无所依。艾米丽抬起头,随手指向其中一条说:“无论来自哪里,每个人都像一条鱼,我们的共性远远大于差异。”

宣纸也能画水彩?

中国非遗技艺的世界表达

漫步在白色展厅,头顶的巨幅宣纸随风摇曳,缤纷鱼群游走于画面之间。“与其说是画鱼,不如说是找鱼。”艾米丽将创作理念娓娓道来,她选择宣纸材料和扎染技法,采用与传统绘画截然相反的方式进行创作,先用毛笔随机施色,再仔细观察晕染色块,从中勾勒出大小不一的鱼身,过程充满自然而然的东方意趣。

2024年9月,艾米丽在美国洛杉矶参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文化交流活动,作为当地艺术家代表,她在现场用中文一字一顿地说:“我的心在云南。”那时,她与昆明小伙结婚已有三年,按照西方婚姻文化习惯,婚后妻子的姓氏随之改变,一个美国人,从此有了中国姓,她的心早已和万里之外的云南一脉相连。

文化在流动,如同水融入水中。2023年夏天,艾米丽第一次随丈夫回到云南,当飞机缓缓降落,她目睹与家乡亚利桑那州一样的红色土壤,忍不住轻声惊呼:“就像回到家一样。”后来,她以云南红土和罗旭美术馆的红砖建筑为灵感,创作出纸本水彩作品《红土海》,富含水分的土红,在白色宣纸上晕染出岩层质感,八九条鱼如如不动,仿佛穿越亿万年的沧海桑田。

她笔下的鱼,是人类在物种演化史上分道扬镳的另一个自己,云南发现的凤娇昆明鱼化石被公认为所有脊椎动物的祖先,其中就包括人类在内。毕业于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艾米丽,从2022年开始专注画鱼,她凭直觉找到的物种形象,无意中形成了艺术作品与人类自身的隐喻。

“我相信不同的鱼可以对话,也相信鱼能看见水的存在。”艾米丽分享道,一方面她试图用作品消解隔阂,通过互相学习彼此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找到协作与融合的路径。另一方面,她希望探讨生命与环境的依存关系,让人看见容易被忽视的重要事物,比如水和空气、文化与记忆。

此刻,数不清的鱼,在宣纸、桑皮纸、中式卷轴上浮现,漫长画卷宛若一段岁月之河,展厅墙面上晃动着水蓝色的影子。据悉,《鱼在想》作品展将持续至5月5日,作为艾米丽在中国的首次个展,现场如数呈现了她在日本、美国等国家以及在云南完成的作品,其中在昆明驻地完成的水彩作品,画面晕染风格与白族扎染如出一辙。其实,在抵达云南之前,艾米丽从未想过用白族扎染的语言,改变自己艺术创作的轨迹。

扎染还能这么玩?

传承技艺与重塑传统之间

白族扎染技艺是什么?没有人比大理人更懂个中诀窍。2025年春天,第二次来到云南的艾米丽,决定专程拜访一位艺术家——薛滔。

出生在大理洱海边的薛滔,长期从事创作、策展、教学等艺术专业工作。2000年开始,他尝试在当代艺术领域进行中国本土化探索,他的作品被国内外多家机构收藏。2016年,薛滔选择扎染作为材料,借此重新探索“材料与形式、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表达方式。

“小时候,扎染是家里的桌布、沙发巾,感觉它好像一直在,好像永远都用不坏。”薛滔的童年里,青白相间的扎染制品,是大理人关于生活的共同记忆。下关风千年不息,拂过白族民居的照壁,也吹干阿奶晾在窗前的棉布坯。2006年,大理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走进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跟随靛蓝染料的植物气味,叩开一扇白族民居大门,就能遇见手工制作扎染的体验场景。人们用针线在布料上或缝或绑,借此控制染料沁入布料的范围,最后经过日晒显色,各类花纹旋即显现。

2025年4月,抖音生活服务数据显示,“扎染”已成为全国清明假期最受欢迎的十大非遗体验之一。“老院子里的老手艺”成为海内外旅客感受大理的方式之一,阿奶指尖的这抹靛蓝,在更多人的心尖染上印迹。近20年来,这样的变化前所未有。从闭门亲传的手艺,到大众体验地方文化的窗口,以非遗技艺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敞开怀抱,笑着迎接身边的孩子和远方的旅人。

古老的传统扎染技艺,能否拥有更多可能?如果说艾米丽的宣纸水彩是取其真意,那么,薛滔的扎染作品则在形意兼备的基础上,向现代生活方式更进一步。“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非物质文化遗憾’,站在创作角度,事物不被淘汰的关键在于‘被使用’,改变思路就能破除乏味。”薛滔表示,自己遵循传统扎染的制作流程,从构成性与绘画性入手,用传统印染技法在布坯上描绘山水、星空、光影,原本只有图案的传统扎染制品,在他手中具备了艺术绘画独立表意的可能。

匠人指尖的几朵花,变成艺术家眼前的一幅画,扎染制品的可能性随之拓宽。薛滔的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个人创作之余,他在此迎来很多学生与朋友,帮助艾米丽这样的初学者零距离接触扎染技艺。“技艺是文化的入口,通过它能够更好地感知我们自身文化基因的成因。”薛滔说道,以白族扎染为代表的非遗技艺,就像一种跨越时空与祖先同频的媒介,亲手触摸,身临其境,古老的传统文化就从抽象变具象了。

跨越界限的相逢

传统与当代的另一种可能

2024年,近400万旅居客驻足云南,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到大理定居的“新大理人”已有近10万人,其中各类艺术创作者有近2万人。与此同时,艾米丽的跨文化故事仍在继续,曾经两度奔赴大理的她,已经在期待自己的下一次行程,她甚至还说服了纽约的朋友一起来云南看看。

在云南,以艾米丽和薛滔为代表的创作者们,用跨越界限的方式弥合不同领域,亲眼见证“老手艺”诞育“新生命”。跨越古今时空、跨越传统与当代的生活方式、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差异,在文化传承发展的路上,这样的跨越注定催生更多可能,历史与生活融为一体,过去与未来的距离因此拉近。

艾米丽还记得第一次来大理的情景。她与丈夫在洱海边骑行,夕阳擦肩而过,水面荡漾的地方想必有大鱼潜行。水之于鱼,如同文化之于人类,不同文化终究以各种形式相遇,流动的记忆彼此交汇,如同水融入水中,不分你我,不问来去。

开屏新闻记者 史子昊 孙琴霞 摄影报道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相关文章:

南方五省区绿证绿电交易总量超前两年之和04-15

体操世界杯奥斯耶克站 昆明姑娘杨凡予微高低杠夺冠04-14

金观平: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04-13

玉溪站有多趟列车调整04-12

“咚咚咚”!非遗拓印体验课走进江大求知书院04-10

大理宾川:大蒜丰收“蒜盘”响04-09

大理扎染的跨国对话:看见非遗技艺的另一种可能04-09

民航部门回应孤独症孩子乘机遭拒载:所有特殊群体乘机理所当然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