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武红鹏 通讯员 赵静 德州报道
《德州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举措成为德州市推动城市更新的关键动力。作为德州市首部专门针对地下综合管廊的地方性法规,它的实施标志着德州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正式步入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新规以地下管廊建设为突破口,致力于解决老旧城区基础设施落后、空间资源紧张等问题,通过 “向地下拓展空间、从管理挖掘效益”,推动城市功能升级、面貌焕然一新,为市民营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德州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中心城区建成时间超过30年的社区占比达45%。地下管线普遍存在老化、负荷过重、管理无序等状况。“每到雨季就积水,检修时发现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如同‘蜘蛛网’,根本无法分辨归属。” 德城区胜利社区相关负责人说。
据德州市住建部门统计,2023年老旧小区因管线问题引发的停水、断电等事故超过200起,居民投诉量占全市市政类投诉的68%。
与此同时,城市更新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地上空间已趋于饱和,新建公共服务设施难以找到合适的落地之处;另一方面,地下空间开发方式粗放,管线重复开挖的现象加剧了 “城市病”。
“过去城市更新更多聚焦于地面建筑改造,却忽略了地下‘根基’的质量提升。”德州市城市更新办公室负责人坦言,“只有地下‘筋骨’强健,城市更新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办法》创新性地提出 “地上地下协同更新” 理念,通过三大策略打通城市更新的关键环节:
腾挪地下空间,激活地面活力。在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同步建设微型管廊,将水、电、气等管线集中铺设入地,从而腾出地面空间用于建设停车场、社区花园等。对于苏禄王御园片区等文物保护区域,采用非开挖技术敷设管廊,既有效保护了历史风貌,又实现了管线的升级改造。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施工扬尘减少了90%,赢得居民广泛好评。
基础设施 “做减法”,城市功能 “做加法”。将电力、通信等12类管线整合纳入管廊,把释放出来的地下空间用于建设地下商业街、物流通道等多功能复合设施。在堤顶路试点 “管廊 + 海绵城市” 项目,在管廊顶部覆土2米建设口袋公园,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实现了雨水的滞蓄和再利用。
数字化赋能,让更新更 “智慧”。建立市级地下管廊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测管廊运行数据,动态优化区域能源、水务调度。实施后,管线迁移类市民投诉量下降了55%。

在首批试点的运河片区,城市更新成效已逐步显现。
在居住环境方面,空中 “蜘蛛网” 全部入地,20个老旧小区彻底告别 “水压低、电压不稳” 的困扰。公共服务进一步拓展:利用腾退空间新建3处社区食堂、2所幼儿园,15分钟生活圈更加完善。经济活力逐渐释放,运河商业街吸引了50家商户入驻,带动片区租金上涨30%,新增就业岗位500个。
“以前总以为城市更新就是刷墙修路,没想到地下管廊让整个片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华街经营书店十多年的张老板感叹道。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试点区域房产交易量同比增长25%,老旧小区改造居民同意率从60%提升至92%。从 “修补马路” 到 “重塑城市”,德州的地下管廊建设正在重新诠释城市更新的内涵。
在这里,每一条管廊不仅仅是钢筋水泥构筑的通道,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效率与民生的重要纽带。当老城区的地下 “血管” 恢复生机,地上的城市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相关文章:
德州今日多云 气温适宜出行04-13
地下“筋骨”强了,地面才能更靓 德州地下管廊建设为城市更新赋能04-11
科兴制药2024年度报告震撼发布:海外营收暴增,创新管线耀眼04-10
“甲亢哥”中国行,直播体验“黑科技”!各地文旅忙着“科技整活”,下的是一盘什么大棋?04-10
体旅融合解锁城市“新流量”04-10
石湾再出手,金融“活水”来了!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