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方向很多,如何把兴趣和擅长结合起来?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探索早一点、钻研深一点、尝试多一点。”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北京市赛总决赛上,就业赛道金奖得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本科毕业生刘博非讲述了自己的生涯规划经验。从大二开始,他先后在字节跳动、百度、腾讯等企业实习,最终选定搜索赛道,专业上将重心放在分布式系统、机器学习等方向上,提升自身竞争力。就业季,他顺利拿到了字节跳动的Offer(录用通知)。
筑梦青春志在四方,规划启航职引未来。日前,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强化就业指导体系,办好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2024年10月,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启动以来,吸引了1507万学子报名参赛,覆盖高校超过2700所。当前省赛校赛已结束,最终高教赛道和职教赛道共决出750余名选手晋级。总决赛于4月16日—19日在湖南长沙举办。
“大赛举办以来,各地各高校师生参与热情很高。大赛已成为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水平,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抓手。”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
以赛促学:
突出就业育人,到祖国需要处绽放青春
“未来,我希望加入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研究院,参与中国自主气候系统模式研发,用每一次精度提升守护人民安全,用每一项技术突破为国家赢得更多话语权。”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湖北省总决赛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二学生陈宇桐向评委阐述着自己的初心和选择,并最终获得了成长赛道金奖。
“近5年,在学院的引导下,有近四成毕业生到地理信息、生态环保等国家急需的行业领域就业,凸显了就业育人的成效。”大赛指导教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熊程说,在日常工作中,学院通过推进供需对接育人项目、组织学生走近“国之重器”、邀请基层校友座谈等方式,引导学生服务国家战略,到重点领域建功立业。
就业育人是立德树人的“最后一公里”。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把做好就业观念引导作为大赛的重要内容,在赛事设计、评审标准等方面突出就业育人导向,引导大学生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练就过硬本领,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中实现人生价值。
“对我而言,校企合作不是简单的‘实习盖章’,而是积累实战经验、精准定位岗位、打通人脉资源,是成长路上最坚实的支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北京市总决赛成长赛道金奖得主、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大二学生宋佳航,现场向师生们分享自己的生涯规划感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青海省教育厅通过“生涯嘉年华”“AI职业测评”“职场情景模拟”等互动形式,帮助学生探索兴趣与职业匹配,服务学生4万余人次。鼓励学生到祖国需要处绽放青春,湖南省教育厅在省赛中增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赛道,涌现出湖南师范大学“乡村教育振兴计划”、中南大学“医疗援边行动”等典型案例。聚焦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清华大学着力引导毕业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通过与中核能源、航天科技等重点单位签署合作协议,每年组织2000余名学生赴重点地域、重点单位开展“地域行”“应聘行”就业实践,毕业生到重点单位就业率连续10年超过80%。
以赛促教:
做实做细指导服务,提高生涯教育水平
初入校园时,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大三学生胡健强曾因亲友“学食品是否就是当厨师”的疑问而陷入迷茫。在学校开设的“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全程帮助下,从新生专业讲座开始,到走进食品企业一线实习,再到备赛参赛,胡健强深刻认识到食品科学是“以科技创新重塑人类饮食未来”的战略性前沿领域,树立了成为一名食品研发工程师的志向,求学期间荣获4项国家级奖项。
“我的理想是通过科技创新,让国人既能享受美味又能获得健康。”比赛现场,胡健强扎实的学术积淀和科研实践,展现了当代青年的使命担当,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江苏省总决赛成长赛道金奖。
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是就业育人的基础。“以赛促教,不断提升教师指导服务水平。”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胡琳茹介绍,一是为师资“扩编”,大赛期间,专门邀请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力部门人员参与学校的课程教学和比赛过程,形成“就业老师+专业教师+行业专家”的协同育人队伍。二是为课程“扩容”,开展校院两级专项培训近20场,将职业规划大赛内容顺利切入学校职业规划必修课。三是为大赛“扩音”,通过宣传、评优、榜样分享等活动,增强大赛影响力。
以大赛为契机,教育部指导各地各高校将大赛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日常求职咨询、困难帮扶、教师能力提升等工作互融互促,全力提升生涯教育水平。推动大赛与就业指导课程深度融合,安徽省教育厅推动高校将就业指导列入必修课,确保课时数不低于36学时,推动高校设立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研机构,结合行业产业发展分析,编写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类教材100余册;扬州大学将大赛与日常教学、人才培养环节深度融合,构建“课程+实践+竞赛”三位一体生涯教育体系,不断提升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和队伍建设实效。提升教师指导能力,福建省教育厅在省赛期间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吸引了全省3600余名毕业班辅导员、就业工作人员、就业部门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参与,显著加强了高校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困难帮扶,重庆市教委在赛事期间持续实施“宏志助航计划”,统筹6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和5个市级培训基地,对7000名2025届困难群体毕业生进行能力提升培训。
以赛促就:
校企协同育人,促进人才供需有效对接
“感谢学校搭建的产教联合体平台,我有幸参与到了深海装备的研发、调试工作中,不仅积累了实践经验,也更加坚定了我深海报国的理想。”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天津市总决赛就业赛道金奖得主、天津职业大学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袁梓博,在参赛期间先后获得多家知名企业抛出的橄榄枝,最终他选择了天津本地的一家高精尖技术企业开启自己的职业梦想。
“大赛是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抓手。”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银奖指导教师、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黄奎说,“在比赛过程中,我们携参赛选手围绕职业目标开展访企拓岗、生涯人物访谈;引入企业深度参与比赛,让企业人员担任选手的校外指导教师,提供就业实习实践岗位;帮助学生在职场熟悉岗位任职要求和企业用人标准,检验学习成果,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让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更自信。”
进一步提升校企人岗匹配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大赛期间,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将大赛与求职招聘活动有机融合,广泛开展校园招聘、访企拓岗、供需对接等活动,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充分挖掘岗位资源,贵州省教育厅在省赛期间,同步举办“筑梦青春志在四方,规划启航职引未来”毕业生线下招聘会,省级组织300余家企业提供岗位2万余个;辽宁省举办校园招聘会、选手推介会等活动216场,参与企业4078家,提供岗位15.6万个,省决赛就业赛道毕业年级选手100%签订就业协议或就业意向。促进供需有效对接,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抚州比亚迪、洪都商飞等20余家合作企业,将“智能装备制造”“数字技术应用”等岗位能力标准嵌入赛题设计,实现“以岗定赛、以赛促能”。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甘肃省教育厅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企业需求,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走进课堂,开展专题讲座和实践指导,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本报长沙4月15日电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6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通讯员 陈化楠
相关文章:
青春聚吉筑梦电商 产教融合赋能振兴04-16
燃梦未来 职启新篇04-16
火热报名中!人间四月天,赴一场春日“阅”会,本周六等你来!04-14
每周1课时!山东发布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纲要04-14
新发基金规模“上量” 科创赛道爆款频出04-14